新蒲京1155-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头版新闻 通知公告 学会动态 行业信息

学术会议

2022年12月29~30日,中国煤炭学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在陕西西安科技大学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煤炭学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主办,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和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共同承办,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科技大学西部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研究院协办。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徽大学、中煤地质总局、中科院水保所、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生态中心、国家能源集团、中煤科工集团等单位的1000名代表通过腾讯会议参会,中国生态修复网对会议进行全程宣传与推送,会议期间在矿业人、易修复两大直播平台观看人数达8000余人。本次会议也被新蒲京1155列为2022年度重要学术会议。会议开幕式由西安科技大学邓军副校长主持。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王雁林副厅长致开幕辞,向参加本次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与感谢,并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专家学者共同努力去破解攻克矿区修复难题。中国煤炭学会刘峰理事长在致辞时表示,应尽快促进矿山绿色开发、脆弱生态区域煤炭保护性开采技术的提升,加速谱写矿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目标。中国煤炭学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胡振琪主任在致辞中指出,矿山生态修复将会成为煤炭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这既是新机遇,更是新挑战,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促进创新成果推广、科技信息交流,为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西安科技大学来兴平校长在致辞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此次会议的举办恰逢其时,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资源信息深度融合提供平台,希望在交流中激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合作中实现技术的突破,同时表达了对本次会议成功举办的美好祝愿。开幕式后,中国工程院彭苏萍院士、袁亮院士、武强院士、康红普院士、王国法院士、王双明院士分别从煤炭资源禀赋和双碳目标战略视角做了题为《西部干旱半干旱露天煤矿生态重构关键技术及战略思考》、《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资源-能源-功能化利用》、《绿色矿山与矿山环境问题》、《煤矿绿色开采及固废处置技术》、《新形势下煤炭智能绿色开采技术发展》及《双碳目标与主体能源变化》特邀主题报告,为我国东部和西部煤矿区,井工矿和露天矿区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指明了方向。    中国矿业大学长江学者胡振琪教授、中煤地质总局王佟首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白中科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卞正富副校长、国家能源集团科技部李全生主任、河南理工大学张合兵教授、中煤科工集团李树志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董霁红教授、大地集团周锦华研究员、西安科技大学长江学者毕银丽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周伟教授等31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我国煤炭基地露天矿区生态重建、采煤沉陷区的遥感智能检测技术、高寒矿区土层重构技术、微生物复垦技术、生态修复基地示范、煤基固废资源化利用、矿区枯落物分解机制、微生物固碳机制、土壤有机碳积累特性、矿区碳汇模型拟合、生态产品价值策略、关闭矿山资源评估、农田生态修复、工矿修复、黄河流域生态评价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专题汇报。会议同时安排研究生报告专场,由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李晶教授、安徽大学刘辉教授、西安科技大学陈秋计教授、中国矿业大学雷少刚教授主持,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24名博硕士研究生进行报告交流,经专家打分评选,最终评出优秀报告一、二、三等奖。会议在12月30日下午顺利闭幕,闭幕式由西安科技大学长江学者毕银丽教授主持。地质与环境学院院长孙学阳在闭幕式进行总结发言,对各位专家学者两天敬业的学习交流热情和氛围表示钦佩和敬意,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会议召开对学院学科交叉也是一次全面的交流,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信息深度融合提供了一个很好平台,代表学院邀请各位专家多来西安科技大学交流合作。最后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委会主任胡振琪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希望大家齐心合力把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事业做强做大。此次会议紧紧围绕"聚焦矿山生态系统立体修复,助理碳中和产业升级"主题展开,支持引导煤炭行业向绿色低碳、高效可持续方向发展,助力培养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领域拔尖创新人才,为我国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事业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也为进一步推进我校"双一流"高校建设提供了技术创新发展方向。

学术动态
科教动态

传承工匠精神,创新支护技术记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综采工作面支护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原1957年成立的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所)是隶属于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的二级高科技企业,下属开采装备技术研究所是我国综采工作面支护技术与装备研发专业机构,是最早开拓我国煤矿综合机械化支护技术、装备研发与工程实践的“国家队”,承担着国家煤炭工业液压支架及支护技术归口任务,曾率先研发各类液压支架新架型和成套支护技术,一直推动着我国综采工作面支护技术与装备的创新和变革,承担并完成了全国70%以上煤矿的综采工作面总体配套和液压支架设计任务,主导建立了我国综采、综放、充填开采成套技术标准体系,研发的液压支架及成套产品、技术出口至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孟加拉、印度和乌克兰等世界主要产煤国家,推动了我国煤炭开采效率、生产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超过并引领国内外工作面支护技术装备的发展方向。60多年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实践,综采工作面支护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积淀了雄厚的综合科技实力,形成了院士领军,研究员、博士和博士后为主体的高层次专业研发团队,在不同煤层条件开采技术领域取得数百项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承担了本领域主要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任务,奠定了开采装备技术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研究团队的地位。目前,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李明忠研究员(现任开采装备技术研究所所长)为学术带头人的40余人科研队伍中,60%以上是博士学位获得者,专业涵盖了采矿工程、机械工程、信息工程等,研究方向包括工作面支护理论、技术研发和装备设计等,具备理论攻关、技术研究、装备开发和工程示范全流程的工作面支护问题的解决能力。 开拓创新引领变革  填补支护领域空白王国法,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智能化专家,是该创新团队的开拓者,自80年代中期就参与了中国煤炭综采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国产化研制和试验的全过程。在3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王国法院士一直努力做好一件事情——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和工程实践。王国法院士主持研发的首套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与装备及工程示范,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煤矿靠人工作业的高危生产方式。他用坚定的信念鼓舞着一批批青年人,带领着团队不断前进,作为团队的引路人,他深知青年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希望之星。王国法院士说:“不是因为喜欢而选择煤炭行业,而是因为选择而爱上了煤炭事业。一次选择,一生无悔。我敬佩煤炭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我喜爱煤炭人甘于奉献、敢于创新的品格。”“作为工作面支护技术与成套装备创新团队,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推动煤矿工作面支护技术与智能化建设新发展。”现任综采工作面支护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负责人李明忠研究员自信地说。李明忠,全国煤矿系统“大国工匠”获得者,为了不断突破综采支护技术创新的“天花板”,李所长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20年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的主要矿区,“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突破使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从跟跑、并跑逐渐发展到领跑,一直持续引领着我国煤矿综采工作面支护技术的发展与变革。综采工作面支护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持续30多年致力于综采工作面支护与液压支架技术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建立了综采工作面支护与液压支架技术理论体系框架,解决了这一阶段因液压支架与围岩作用规律不明、理论和设计方法空白、无法合理确定支架参数、综采系统无法适应复杂变化地质条件的难题。基于大量现场实测,创新团队发现传统综采矿压理论仅考虑支架与顶板压力作用的局限性,提出了液压支架与围岩耦合原理,建立液压支架与围岩耦合模型。液压支架要支得住、走得动,必须与围岩实现有效的强度耦合、刚度耦合和稳定性耦合。创新团队系统阐述了液压支架合理工作阻力、临界护帮力和支护系统稳定性控制策略,提出液压支架系列型谱和工作面支护系统液压支架群组的自组织协同控制方法,将支护系统群组自组织协同控制分解为围岩自适应控制和队列保持推进控制两个控制线程,为解决特厚煤层、薄煤层、大倾角煤层综采难题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扎根一线持续创新  脚踏实地服务煤矿依靠现场搞“落地”创新,做煤炭行业“上山下乡”的科技工作者,是这个团队一直以来的惯例。张金虎坦言研究生刚一毕业就被派往技改煤矿的经历是他“一生的财富”。张金虎讲述说:“在煤矿现场的两年间,每天凌晨5点与煤矿工人一起下井、共同工作、一起生活的经历,让我了解到科技创新的本源需求,更让坚信唯有坚持不断的科技研发与创新,才能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开采效率和品质。”从那时起,他养成了与煤矿工人唠嗑聊天的习惯。“张师傅,放煤的时候你觉得‘卡脖子’的地方在哪里?如果我把液压支架尾梁结构优化设计成三级机构是否可以改善卡堵问题呢?”“李师傅,打护帮板时你是怎么判断是否到位的?如果设计以接触传感器触发的装置是不是可以监测操作质量?” 所有的科技创新都不是空中楼阁,自足国情,面向现场、面向需求的创新才更有生命力。这些来自基层的诉求,真真切切融进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装备中,在一个个综采工作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当初那个善于倾听的少年通过持续不断的国产技术与成套装备自主研发,也成长为团队骨干,成功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荣获第三十届孙越崎青年科技奖。九尺之台起于累土。一次次扎根现场的深入交流,一点点联系实际的科技创新,为我国综采支护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团队成员年平均出差时间200天以上,从清晨到清晨的通宵达旦,从凌晨到凌晨的星夜兼程,每一分每一秒都诠释了专注开采的初心,每一脚每一步都贯彻着追求卓越的使命。团结、拼搏、求实、创新、忠诚、奉献,创新团队在实践中践行着投身科研的初心,奉献着奋斗的青春,履行着创新的使命。创新团队基于多年来的持续研发,已形成较完整的液压支架系列型谱,1.1~1.3米薄煤层长工作面超大伸缩比液压支架与成套设备实现了世界最低采高的高效智能化生产,45度大倾角工作面“自撑—底推—邻拉—顶挤”大采高液压支架实现了“开采禁区”的安全高效开采,6~8米超大采高综采突破了国际几十年来的开采上限,20米煤层一次开采颠覆了传统行业认知……这些都在引领国内乃至世界煤炭开采支护技术与装备的发展。坚持创新协调发展  引领智慧煤矿建设宏图伟业需要一笔一笔描绘,工匠精神需要一代一代传承。刚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于翔感受颇深:“开始我对我的工作并没有什么概念,感觉支架设计大同小异,无非就是照葫芦画瓢,画图时也是跟着感觉走,觉得怎么省事怎么画,对焊接工艺、加工工艺更是一知半解。直到来到1000米深的井下,看到因高温而赤膊工作的煤矿工人,我才深刻了解到我在CAD上画的每一条线都可能决定现场煤矿工人的劳动强度甚至生命。”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煤矿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煤矿生产效率,让煤矿工人有更多幸福获得,让煤炭企业实现更多价值创造,是团队一以贯之的努力目标。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能源革命的根本出路在技术创新。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团队敏锐捕捉发展方向,积极向国家部委建言献策,推动煤炭行业由传统向智能转变。2020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应急部、煤监局、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8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煤矿智能化作为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已成为行业广泛共识,特别是作为煤矿智能化核心功能区域的综采工作面,其智能化水平决定了煤矿智能化的最终效果。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之源。目前,创新团队承担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项,预期3~5年内将有新一批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入实施,为煤矿高质量发展赋能。2020年5月,于翔作为设计师参加全国首个千米深井大采高超长工作面安全改造项目验收,遇到了矿上的领导,一见面他就高兴地说:“你们设计的支架真好,推进到现在一点问题没有,采高已经超过6米了,这在全世界也是首次啊!”创新团队成功通过应用液压支架自适应群组支护、支护质量在线监测和可视化平台等技术,实现了劳动强度的降低。图纸上是一横一竖的条条线段,而到了煤矿这就是在1000米深的井下保障矿工生命安全的支架。撑起煤矿工人综采工作面安全作业的天,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综采工作面支护技术与装备创新团队几代人,一辈子就为了做好工作面支护这一件事,未敢停歇。 

视频专区
党史学习

国际交流

  埃及时间11月15日下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中国角“全球能源危机下煤炭转型可再生能源”主题边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刘峰线上出席会议并致辞。  刘峰指出,中国的气候政策在党的二十大当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二十大对中国未来推进气候行动和全球治理也作出了明确的部署。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对整个世界的能源体系架构、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刘峰表示,近十年来,作为传统能源的煤炭,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煤炭行业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为目标,成功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攻关任务,不断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同时重视人才培养引进,以人才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刘峰强调,未来中国煤炭行业将继续聚焦气候变化相关领域,秉持开放合作,发挥政策引导、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促进煤炭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煤炭与多能源耦合发展,提升煤炭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煤炭行业从业人员获得感、幸福感,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煤炭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中国煤炭学会将继续专注于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搭建综合交叉交流平台,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以及构建开放共享的产学研融合服务平台,从而为中国煤炭从业人员更加幸福的工作与生活、为中国煤炭行业转型发展、为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更充足的政策建言、技术保障、人才支撑等。  会议围绕化石燃料与可再生能源平衡发展技术端、市场端、政策端的相关话题以及典型经验与案例展开交流与分享。  本次边会由能源基金会主办,来自慈善机构、政府、行业协会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分支机构 分支机构
省级学会 省级学会
科技奖励 科技奖励
Baidu
sogou